应用推广说明
1、学生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双向促进,人才辈出
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、电子设计竞赛、互联网+、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,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励300余项,获奖数量同比提升近3倍,创新能力显著提升,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、企业家和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。本科生深造率从不足30%提升至47%,约90%的学生被双一流高校录取,他们基础理论扎实、创新能力强,受到相关高校和导师们高度认可。
图1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情况
200余名毕业生积极奔赴偏远贫困山区从事教育、科技和国防建设,如刘大震、罗敏在世界首条清洁能源外送特高压通道、青藏联网工程、世界海拔最高的800kV串补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,李峰辉是我国首颗地震监测卫星“张衡一号”掩星分系统负责人,文晓亮代表模范地空导弹营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表彰,传承了我校“兴工报国”办学传统。
图2 文晓亮代表模范地空导弹营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表彰
2、毕业生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,贡献突出
毕业生约90%供职于京津冀区域的电力公司、科研院所等,多数成为技术和科研骨干。以被誉为“电气之都”的保定为例,毕业生约有500人成长为技术带头人,担任企业总工程师、副总经理及以上职位70余人。例如天威保变的张俊杰,刻苦钻研重-特-新型变压器和电工新技术装备仿真计算技术,成就多个令人引以为傲的中国乃至世界首台高端变压器等产品设计,业界誉为勇攀高峰的“仿真大神”,被多家媒体报道。此外,毕业生参与国家特高压输电、雄安新区电力建设、冬奥电力保障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科研攻关,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。
图3 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
3、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时俱进,效果显著
先后获批国家级精品课、精品资源共享课、线上线下混合、线下、虚拟仿真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,省级精品课程、一流课程、课程思政示范课等26门,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、课程思政教材1部,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。国家级各类人才20余人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、省级教学名师3人,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。主持和参与国家新工科项目5项、省部级及以上教研项目60余项、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,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显著提升。杨文荣教授在清华大学堂全国智慧教学研讨会上做大会特邀报告,王景芹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虚拟仿真课程在高校和企业推广,3.6万余人次在线学习。
4、专业与学科建设同向同行,成效卓越
本成果促进了专业与学科协同发展。2017年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、电气工程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,2018年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,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,2022年再次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,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。与生命学科交叉创立河北省首批生物医学工程和智能医学工程专业,获批河北省首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。《电气电子教学学报》“品牌专业”封面文章专题报道本专业建设成果,徐桂芝教授荣登封面杂志“名师风采”专栏。
图4 成果相关报道
5、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,影响深刻
该成果获最新一届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(河北省教学成果最高奖项),相关成果得到清华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天津大学等高校的院士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认可,30余所高校借鉴应用。近五年有教育部、科技部、省市领导和院士等专家学者四千余人次来我院指导交流。
早在1996年,工程电磁技术方向的创始人颜威利校长在《中国高等教育》上发表了题为坚持“工学并举”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”的文章。该期刊于2019年以“坚持工学并举办学思想,推动学校新工科建设”为题,报道了我校在新工科背景下,如何赋予工学并举新内涵,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。《中国科学报》于2019年以“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前世今生:一台光绪二十八年的美式电机”为题,对学科、专业发展历程和建设等进行了专题报道。2022年《中国科学报》又以“河北工大:一流学科引领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”为专题报道了在电气工程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引领下,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前沿需求,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。
图5 媒体相关报道
6、专家评价意见
由冯晓云教授领衔的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:在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理念、教学内容、教学策略、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创新性强、特色突出,在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效果,成果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其中“工程电磁场”和“电器可靠性”教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
1